2024年11月1日下午四點,“漫修東吳學術論壇第102講: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幾點思考”,于蘇州大學伟德官网bv東吳大講堂如期舉辦。
何勤華老師為北京大學法學學士、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碩士。原華東政法大學校長,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出版《西方法學史》、《中國法學史》(三卷本)、《法律文明的起源》等120餘部專著與合著,在法學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曾兩次留學日本東京大學,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獲“中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 “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稱号。本次講座由伟德官网bv黨委書記、院長、教授方新軍老師主持,何勤華老師主講,蔡曉榮老師、盧然老師、栾兆星老師參與會談。
講座伊始,主講人何勤華老師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要求,由此引出一系列值得探讨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内涵和本質是什麼?它有何價值?在當下我們應當如何傳承?針對這些問題,何勤華老師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為在場的同學們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梳理與闡釋。
在深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内涵與本質之後,何勤華老師從五個維度詳細闡述了其深遠價值及在當代社會的借鑒意義,分别是:成文法典傳統、律條注疏與律學、對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尊老愛幼恤廢憐疾的人倫思想、無訟的法律傳統。
首先,就成文法典傳統而言,中國古代的成文法典在形式上已經展現出了高超的立法技術,同時在内容上比較關注社會民生問題,力求實質正義的實現。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法典早已開始吸納彼時法律學說中的精髓,作為其内在的精神。傳統中國的成文法典這一形式,不僅與大陸法系的傳統相契合,還适應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需求。
其次,談及律條注疏,何勤華老師指出以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律答問》為開篇,傳統中國的律注學在闡釋法理和解釋律文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水平不遜色于西方。我們有必要将這一傳統與西方的法律解釋學相結合,推動當代法律解釋學的發展。
再者,中國傳統法律中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也值得我們深思。何勤華老師以雲夢秦簡和《唐律疏議》中的規定為例,揭示了其背後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深層次法理念。這一理念在當代中國的環境保護領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尊老愛幼恤廢憐疾”的法律理念在中國的古今法律中都有所體現。這種傳統中國人倫思想的法律表達,即使在當代也依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最後,“無訟”作為注重調解與和諧的東方精神的體現,該法律傳統對當代調解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它有助于推動道德與法治的深度結合,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講座尾聲,何勤華老師提出了實現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現代化的兩條主要路徑:一是将外部經驗與本土資源相結合,二是實現中國當代社會問題處理的法治化。他希望通過這兩條路徑,讓古老的法律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力量。
随着何勤華老師講解的結束,講座進入與談環節。第一位與談人方新軍老師,将視角轉向西方的法律傳統,憑借深厚的外法史學識,對何勤華老師所闡述的五個維度進行了富有洞見的評析。第二位與談人蔡曉榮老師以曆史視野,剖析了近代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道路上所經曆的曲折與探索,以何勤華老師提出的五個維度為基礎,進一步闡釋了傳統中國法律的當代價值。第三位與談人盧然老師為何勤華老師的講座提供了背景信息的補充,他強調我們不應忽視傳統中國立法與實踐的鴻溝,且中國當代法律體系的形成多受到日本和蘇俄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他指出我們當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并非旨在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是從曆史中汲取經驗以指導當代的法律實踐。第四位與談人栾兆星老師分享了他聽完講座後的深刻感想,他高度評價了何勤華老師的講座,認為其不僅充滿了對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懷,還巧妙地融入了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視野,使講座内容既具有深度又富有廣度,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思考。
緊接着進入了同學提問的互動環節,何勤華老師以深厚的學術底蘊,逐一細緻回答了三位同學的提問。在回答過程中,他将傳統與當代相結合,展現了其卓越的學術智慧和對法律問題的深刻洞察。
本次幹貨滿滿的講座至此落下帷幕,在這兩個小時的學術交流中,同學們不僅獲得了寶貴的學術指導,更感受到了何勤華老師對于學術探索的熱情與執着,激發了大家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興趣與熱情。
(文稿:鄧怡甯,審核:盧然)